2025 KTM 390 Adventure R 外媒試車報告撮要

KTM 官方已經正式公布全新的390 ADVENTURE分別會有兩個型號 ,”R” 及 “X” 簡單地可以演繹為城市版及越野版 , 機器機械及車架相同 , 主要分別在懸掛輪圈 set up 上。

Part 1 高速公路表現 – 2025 KTM 390 Adventure R 外媒試車報告撮要
本次測試為短期初步印象(約70-80英里騎行),涵蓋公路及越野表現。測試地點為美國高速公路,車流速度普遍達80-90英里/小時(約130-145公里/小時),突顯車輛在高速環境下的適應性。
動力與轉速表現:
– 引擎需維持高轉速(5,000 RPM以上)才能發揮動力,低轉速時加速遲緩。
– 時速80英里(約130公里/小時)時轉速約7,000 RPM,高轉速伴隨明顯震動(主要透過車把感知)。
– 極速可達95-100英里/小時(約153-160公里/小時),但高速時震動加劇。
空氣動力學表現:
– 整流罩設計優異,防風效果突出,優於同級車款及KTM 790/890系列。
– 逆風行駛時(風速20-25英里/小時)仍能保持穩定,但風阻影響加速感受。
穩定性:
– 車重(近400磅/約181公斤)在高速下提供穩定性,過輕可能導致飄移問題。
– 避震調校得宜,彎道操控靈活,適合峽谷騎行。
缺點與注意事項
震動問題:時速超過75英里(約120公里/小時)後,車把震動明顯,長途騎行舒適性待評估。
低轉速無力:4,000-5,000 RPM以下動力薄弱,需頻繁降檔以維持加速。
制動表現:ABS系統可靠,但緊急煞車需用力踩踏;滿載(如雙人行李)時制動效能可能不足。
越野潛力與改裝
避震與車架:越野調性平衡,後避震略需調整回彈阻尼以改善晃動。
總結評價
優點:優異的防風設計、靈活操控、高速穩定性、改裝潛力。
缺點:高轉速依賴性、低速震動、低轉速動力不足。
定位:適合追求輕量冒險車款、能接受高轉速騎風格的騎士,但非長途高速巡航首選。
關鍵結論:390 Adventure R 在公路與越野間取得平衡,但需適應其動力特性及震動問題,適合技術型騎士而非休閒騎行者。
Part 2 越野路段表現 – 2025 KTM 390 Adventure R 外媒試車報告撮要
本次測試路線包含深車轍、岩石及彎道,考驗避震、重量分佈及操控性。
越野模式設定:關閉後輪ABS及牽引力控制(可自訂),油門反應更靈敏(動力輸出不變,但油門曲線更激進)。值得一讚是系統有記憶設定,重新著車後無需再調較。
輕量化及敏捷的越野性能:轉向靈活,騎乘感接近Dual-Sport車款。長行程避震能有效吸收崎嶇地形衝擊,適合多數越野路況,但沙漠高速騎行可能偏軟。
動力表現:
低轉速(<5,000 RPM):加速溫和,不易打滑,適合技術地形。
高轉速(>5,000 RPM):動力爆發,後輪易失去牽引力,需適應非線性輸出特性。
操控與耐用性:
剎車調製優異,懸吊軟但能穩定通過障礙(如岩石、灌木叢)。
車身輕巧,可「推土機式」碾壓地形,容忍度高。
缺點與注意事項
熄火問題:低速起步時易無故熄火,可能需加強離合器控制或習慣高轉速操作(KTM引擎特性)。
散熱系統:越野時風扇持續運轉,靜止時易過熱警示(移動後即恢復正常)。
牽引力控制限制:越野模式下牽引力控制可減少打滑,但調節便利性不如高階車款(如KTM 890)。
越野科技輔助
越野牽引力控制:
在鬆軟或碎石路面能維持直線穩定性,尤其適合搭配非專業越野胎時使用。
與街道模式差異大,介入程度更符合越野需求。
Part 3總結評價 – 2025 KTM 390 Adventure R 外媒試車報告撮要
2025 KTM 390 Adventure R 外媒試車報告撮要 – Part 3總結評價
定位:完美結合輕量探險車與雙運動車特性,適合技術型騎士及中級越野路線。
優勢:輕量化、懸吊舒適性、高轉速爆發力、電子系統實用性。
挑戰:需適應動力曲線、低速熄火傾向、散熱系統負荷。
推薦情境:單人輕裝越野、混合地形探險,不適合極端高速沙漠騎行。
關鍵結論:390 Adventure R 以輕巧身軀和靈活調校,成為小型探險車中的越野佼佼者,但騎士需接受其「高轉速狂熱」的引擎性格。
KTM 390 Adventure R 總結與市場定位
1. 主要優點
– 避震表現優異:
– 長行程避震提供出色的越野騎行感受,能有效吸收地形衝擊。
– 預載調整範圍合理(無需調至最大即可達到30%預壓),優於同級車款(如Ténéré)。
– 輕量化設計:
– 越野時更靈活且易操控。
– 窄車身設計增強信心,適合技術地形,即使失誤也不像大型ADV(如GS、Africa Twin)難以挽救。
– 公路舒適性:
– 整流罩防風效果極佳,明顯優於KTM 790/890系列,無需加裝額外擾流板。
– 高速穩定性優於雙運動車款(如DRZ400、CRF300L),80-85英里/小時巡航時舒適性高。
2. 缺點與限制
側架設計問題:腳撐感測器可能誤觸,影響越野站立騎行,需潛在改裝(但存在安全隱患)。
低轉速動力不足:引擎在4,000-5,000 RPM以下幾乎無動力,需維持高轉速才能發揮性能,不適合偏好低轉扭矩的騎士。
3. 市場定位與競爭對手比較
目前市場上無直接競爭車款,填補了”輕量ADV”與”高性能Dual Sports”之間的空白。 比KTM 890 Adventure R輕約90磅(41公斤),比CRF300 Rally等車更適合長途公路與越野混合用途。
電子配備有越野牽引力控制、可調ABS等科技功能領先同級,但調節便利性不如高階車型(如890 Adventure)。
4. 結論與推薦
適合追求輕量化、越野能力與公路舒適性平衡的騎士,能接受高轉速引擎特性。若需更強低轉扭矩或極端越野性能,需考慮其他車款(如690 Enduro或大型ADV)。
關鍵總結:
KTM 390 Adventure R以「輕量化+全能性」成為市場獨特選擇,尤其適合混合地形探險,但需容忍其動力曲線與初期配件限制。對於尋求「小型ADV」的騎士而言,目前無更佳替代品。

” X ” F19 / R17 懸掛行程 200mm


” R ” F21 / R18 懸掛行程 230mm

但今次KTM就更加偏心喺 “R” 版本上 , ” R “版有齊三個駕駛模式及招牌嘅電子 Traction Control / Off Road ABS 某程度令到偏向越野玩家更加不用選擇 , 直接選擇 “R” 版。


但城市版 ” X “亦都有驚喜 , 較細的合金輪圈更加適合市區使用 , 還有非常吸引 830mm 座高( 跟390 DUKE 接近 820mm) , 令到以往對高坐高Adventure卻步的客戶, 重新燃起對Adventure車的興趣 , 再加上令到價錢比 ” R “版相差接近15%, 應該對想入門 Adventure 的人士非常吸引 !!

你哋又鍾意 ” R ” 定 ” X ” 呢?



390 ADVENTURE R絕不是390 ADVENTURE加個R咁簡單,鋼管車架、副車架和尾搖臂,都是重新開發,投入更硬朗更苛刻的越野設定。全新 2025 KTM 390 ADVENTURE R 輕巧、靈活、性能強大,具有尖端技術、堅固而靈活的底盤和升級的 LC4c 引擎,專為輕鬆征服最艱難的地形而設計,帶來了全新水平的冒險旅行,確保其配得上著名的 ADVENTURE R 徽章。

系列中還有新款 2025 KTM 390 ADVENTURE X – 性能同樣強大,但設計為那些尋求更容易進入 KTM ADVENTURE 世界的人的入門選擇。



除了骨骼更加精奇之外,車身設計和外觀更有Dakar feel。高置沙板、修身線條、全新的Rally Tower連接著直身風擋,都是追隨著KTM 450 Rally的戰門方向設計。


頭燈組是LED規格,和390 Duke一樣的五吋TFT全彩錶板。圖像化設定相當易讀,無需說明書都可以作出直覺式調較,並可連接智能手機,提供turn-by-turn導航服務。也可以顯示訊息提示,和調較音樂等功能。六速波箱應跟配滑式離合器並可選配雙向快速轉波器。



新車當然採用可調式WP避震,避震行程也較長。輪圈直徑也更大。390 Adventure的頭尾輪圈直徑都是17吋,而Adventure R的頭輪直徑是21吋,尾輪直徑是18吋,令新車體形更健碩。


390 ADVENTURE R的引擎是最新一代390 Duke的44HP引擎。 單缸引擎LC4c以增加衝程(+4mm)的手法,把排氣量由373cc提升至399cc。



C是compact緊湊的意思。新機器馬力由42.9bhp增加至44bhp,扭力由37Nm增加至39Nm。由於排氣量增加了,所以新車的中低轉扭力,會比舊款來得更早更豐厚。



398.7 cm³, 1-cylinder, 4-stroke engine, Liquid cooled
Bore 89 mm / Stroke 64 mm
Power 33 kW
Torque 39 Nm
Transmission 6-speed
Clutch PASC slipper clutch, mechanically operated
Compression ratio 12.6
Displacement
EMS Bosch EMS with RBW
Fuel consumption 3.4 l/100 km
Fuel-mixture generation Bosch EFI (throttle valve 46 mm)
Lubrication Wet sump
Chassis
Weight (without fuel) 165 kg
Tank capacity (approx.) 14 l
Wheelbase 1481 mm
Front brake disc diameter 320 mm
Rear brake disc diameter 240 mm
Front brake Floating disk, Bybre radial calipers with 2 pistons
Rear brake ByBre, single-piston, floating caliper, brake disc
Chain 520 X-Ring


Frame design Steel trellis frame, powder coated
Front suspension WP APEX 43
Ground clearance 272 mm
Handlebar Aluminum
Rear suspension WP APEX Split Piston
Seat height 870 mm
Steering head angle 62.9 °
Rear subframe design Steel trellis frame, powder coated
Suspension travel (front) 230 mm
Suspension travel (rear) 230 mm
Tyre dimensions (front/rear) 90/90; 140/80
Wheels 1.85 x 21″; 2.5 x 18″


